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用“感恩”书写的家风|一家三代人赡养保姆到108岁安详

    信息发布者:陈文华
    2017-03-04 13:57:29   转载


    原创 2017-03-01 光明觉照网 光明觉照网


    还记得电影《桃姐》么?年老患病的保姆,被曾经的“主人”奉做至亲,太多观众被这部片子赚去了眼泪。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是现实呢?


    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保姆”的负面新闻——难道温暖真的只在电影?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一个没有血缘的“亲姨娘”


    沈阳市皇姑区嫩江街的沈空干休所,万春春骑着自行车,从外面风风火火地赶了回来,脸上的汗还没来得及擦,先快步上楼,看看躺在病床上的“姨娘”。


    赵湘南就是万春春再累也惦记着的“姨娘”。“姨娘”赵湘南和万春春没有血缘关系,也不是什么特殊经历的“贵人”或母亲的发小——她原是这个家的“保姆”,而如今,成了这个家里全家人惦念着的“长辈”。这一份奇妙的缘分,从“主仆情”变成了“亲情”,又延续到了万家第三代,孩子们的孩子们打电话回家,都一定会说一句:“问姨姥姥好!”她房间的小桌子上,摆满了她喜爱的点心,那是“小女儿”万春春的女儿乔思思给“姨姥姥”买的;天气冷,老人身上盖着轻柔却很保暖的毯子,那是万家“大女儿”万美美从云南给她邮来毛毯;年纪大了,听力下降得厉害,老人戴上了助听器,那是“外孙女”杜琳琳在澳大利亚给她买的。


    事情还得从五十九年前说起。那时,万春春的哥哥万百鸣刚出生不久。由于万家已经有了两个女孩子,这又出生的男孩儿让同为军人的父亲万基和母亲冯若夫着实有点吃不消。孩子难带,工作太忙,夫妻俩商量了之后,决定在找个保姆帮忙,就这样,安徽老乡赵湘南走进了这个家。


    当时已中年的赵湘南第一次走进部队大院,第一次走进传说中“军人”“干部”的家,整个人好奇又拘束。她一口以一个“大小姐”、“二小姐”的称呼万家的两个女孩儿,到了吃饭时又不敢上桌和“主人家”同食,俨然把自己当成了过去那种“杂使”“下人”。


    万基,这个家的男主人,孩子们的父亲,一声“大姐”,一句“没有主仆关系”缓解了赵湘南的紧张和尴尬,也给她和这个家的关系重新定义——自那以后,她就成了孩子们的“姨娘”。


    万家夫妻都在部队,在家的时间总是很有限。家里的各种事情,孩子们成长生活的照料,全都是赵湘南在料理、操持。无儿无女的她,把孩子们视若己出,把这个家也当做了自己的家一样地用心。


    不得已的别离让“主仆”变成了“亲戚”


    直到十年后的1966年,文革的震动也冲击了这个看起来安宁的空军大院。当时,“保姆”是一个“剥削阶级”家庭才有的事儿,作为部队干部,万家当然不出现这种状况——虽然,这十年里,万家从来没把赵湘南当做保姆,而保姆赵湘南也早已把自己看成这个家的一员。


    迫于形势,赵湘南离开了万家。冯若夫,这个家的女主人,自己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哭了好久,她心里,赵湘南就是自己的亲姐姐啊!姐姐被迫于形势离家,做妹妹的怎么会不难过?!


    孩子们也六神无主起来,哭着喊着,“要姨娘”“要姨娘”。


    再后来,事情稳定了,彼此惦记着的万家和赵湘南时不时来往。万家夫妻知道赵湘南一个人困难,就常常送些钱物,关照她的生活;赵湘南知道万家夫妻辛苦,也时不时就跑去和冯若夫说说姐妹间的体己话,关心关心孩子们的日子。


    这一晃,“亲戚来往”的互动就走过了二十年,万家的孩子们长大了,中年的赵湘南也变成了孤零零的老太太。


    万家人思来想去,实在放心不下这个曾经照顾孩子们的“姨娘”,不忍心看她孤身一人无人照料。万基说“把你姨娘接回来吧,她对咱家有恩,不能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过一辈子。”万家兄妹五人,有的出外当了兵,有的毕业当了医生,有的甚至出了国,留在家的是“小五儿”万春春。万基的话说给了万春春,万春春很快就把79岁高龄的“姨娘”接回家来。


    “焖饭,多加半碗水;炖菜,多炖两分钟”


    2001年,万基因病住院,再也没有回来。临终前,他一遍遍对妻儿念叨,一定要给赵湘南养老。


    2009年2月18日,冯若夫也走了。临终前,她反复告诉儿女,“你们一定要善待姨娘;她为我们家操劳了一生。”


    送冯若夫的那天,102岁的赵湘南哭得像个失去至亲至爱的孩子一样,一时间神情恍惚,只是自言自语:“老冯没了、老冯没了……”


    赵湘南执拗着要去殡仪馆再最后看一眼、送一送自己的好妹妹。孩子们怕姨娘承受不住,不敢让她去。老人就自己拄着拐去买了一篮子水果,一遍遍嘱咐着孩子们:“这是我给你妈妈买的,替我带给你妈妈。”


    万家的两夫妻都先自己走了,赵湘南原以为自己和这个家的联系也就这样结束了。看着熟悉的屋子,难免一阵凄惶。她当然知道孩子们都是善良人,但毕竟是两代人,毕竟没有血缘,而且孩子们都很忙,就是留在家里的春春日子也不容易,在哥哥姐姐的帮衬下,小夫妻俩白班夜班轮换跑着出租——她怎么会愿意让孩子们因为自己而增添负担呢?


    “姨妈,您放心,只要您不嫌弃,这儿永远是您的家。”说这话的是春春的丈夫乔大庆。赵湘南也没想到会听到乔大庆先开口说出这话。


    听说“姨娘”计划着要走,万春春一把拉住她的手:“姨娘,我们不让您走!”


    五兄妹为此还特别开了“家庭会议”,他们心中都遵守着当年父亲万基在病床上的嘱托:“你姨娘在咱家这么多年,不容易,老了,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她。焖饭,多加半碗水;炖菜,多炖两分钟。”


    孩子们决定,一切还是像父母在家时一样,万春春夫妻俩留在家照顾老人,其余四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也尽量争取能常回家看看。大家齐心,一起把日子过好,把老人照顾好。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2009年夏,赵湘南得了带状疱疹。万百鸣听说后急忙就从北京赶回了沈阳。送老人到医院,心中着急的他,想都没有想就把老人抱起来,往楼上跑。赵湘南连忙说“我能走,让我下来自己走,让人看了笑话。”,谁知万百鸣说“姨娘,你怕什么,我孝敬您不会有人笑话的!我小时候您就这样抱我,现在该我抱您了!”


    后来,老人越来越老了,有一次闹肚子,没有控制住,不小心弄脏了裤子。万春春见了很自然地就要帮老人洗,赵湘南老人一下羞得不得了,尴尬地不知怎么办才好,万春春说:“姨娘呀,这算什么,我们小时候,您不也是这样给我们洗吗?”


    老人年纪大了,怕天气变化时老人会着凉,身在云南的不能时时回来陪伴的“大女儿”万丽丽给她邮来一条毛毯,里面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写道:“姨娘,这是我亲手织的;您老人家盖上,就当我在您身边;我住的太远了,不能随时照顾您,请您原谅我……”


    对于万家的两代孩子而言,他们从赵湘南老人那里找到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家族凝聚力。身在外地的万家子女,不管身在何处,姨姥都像风筝的线,扯着他们的心,一年四季应季的吃食、穿用、保健品,不停地往家里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姨姥,你就是咱家里的宝啊。”生日宴上,“外孙女”快乐地对老人说。



    后来,老人更老了。有一天,正在家里打扫卫生的万春春突然听到老人房间里有“啪”的一声,赶忙过去一看,一只碗摔碎在地上,“姨娘”在一旁半边身子发僵发硬。由于早已超过百岁,年纪实在太大,好多医院都不敢收治入院,最后在大庆的联络下,终于联络到医院敢让老人住院治疗。半个月的时间,24小时三班倒不断人的照料,万余元的花费,孩子们终于又把老人接回了家。赵湘南自己感叹地说:“我还以为这次住院,就回不来了呢。”

    再后来,老人因脑血栓卧床不起;万春春就放弃了工作,全天在家照顾老人,由于精心照料,卧床不起的老人的房间里没有一点异味,浑身上下没生过一次褥疮。


    知恩图报,人之常情


    在父母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下,第二代万家人早就把赵湘南当成了和父母一样亲的人,养老送终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对于第三代的小辈们,他们也从自己父母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了对老人的这份“特殊亲情”。每到逢年过节,孩子们都要给“姨奶奶”“姨姥姥”送来礼物。“外孙子”、“外孙女”虽然跟姨姥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姨姥早已经是心中家的符号、是家的一部分。

    2015年春,老人以108岁的高龄,在“子女”的陪伴下,安详去世。


    从杭州、南京、吉林到沈阳,从49岁的中年到108岁的老人,这一段情谊穿越了城市乡村,延续了三代,横跨了半个多世纪。


    老人生前,谈起万家,永远都是这三代人如何如何的好;如果有人问她,这家人家对你好不好啊?老人一定会激动地反问:“对我不好,我能活到现在吗?甭管谁,一个不好的脸子都没给过我!”


    直到重病卧床之前,她都一直坚持每天干活,104岁的她还会主动收拾碗筷,106岁的她,还会主动寻找自己能干的家务活。


    对于老人,她从曾今对这个家的尽心是有感于万家夫妻的“知遇之恩”,年老对孩子们的牵挂,是感动于孩子们的“奉若至亲”,直到病重弥留,老人嘴里一直喃喃着的,都是孩子们的小名儿。



    而无论是老人生前还是去世后,万家的孩子们谈起老人,都是老人是如何包容、慈爱、细致、耐心。如今也已经人到中年的万家五兄妹,还记着“姨娘”是如何给自己洗衣、做饭,如何照料自己上下学;还记着“三年困难时期,买不起饼干,姨娘就用淀粉加糖和成面,用瓶盖压成圆形,再用筷子头压出十字花图案,烤成饼干给我们吃,至今想起来,还又香又甜”;还记着“有一年,妈妈不慎摔倒,股骨头摔折,姨娘日夜守在身边,两个人亲热得像亲姐俩”……


    新闻当年被报道出来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邻里无人不感叹,亲生的孩子不过如此。可对于万家的孩子们来说,也许事情原本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这是一个长寿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感动和震撼的故事,它听起来像个“奇迹”,而这奇迹的名字就叫做“感恩”。


    一个老保姆,一家,三代,这不是电影,而是用“感恩”书写的家风。

    也许,“感动”原本就没那么复杂,也许“震撼人心”的力量原本就这样简单,“知恩图报”,本就是“人之常情”。


    为这最平常也最可贵的“感恩”,点赞!


    本文为光明觉照网原创,公众号转载请提前联系授权

    转载请保证文章完整性并注明:

    来源:光明觉照网(ID:gmjz8com)

    作者:光明觉照网

    图片、事件取材均来源于真实新闻报道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